【新知】中醫AI大數據 中醫把脈新科技

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中醫,碰上新科技,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?

藉由日本良導絡技術,結合中醫經絡理論西醫疾病常模比對,並運用AI人工智慧運算,將東西醫學完美整合,開創全新的健康檢測服務。

中醫醫學裡的經絡系統,認為人體有一個微妙的分佈系統負責傳送「氣」、「血」、「津液」等精微物質,它像一個巨大的網,將身體不同地方聯繫起來,透過特定的途徑及時間,經絡系統組成了一個全面且複雜的人體地圖。

在過去,中醫相較於西醫而言,沒有醫療儀器將診斷結果具體量化的表達,不免讓人懷疑起中醫的可靠性,美國衛生研究院甚至指出「沒有足夠嚴謹的科學證據證明中醫有效」,在海外更有中醫是否是偽科學的爭論。我們可以期待中醫理論結合新科技,將讓人類的生命及醫學專業推向一個新里程碑。

經絡能量檢測儀的概念是將中醫經絡理論結合 IoT 及巨量數據而打造出的儀器。配合雲端化資料庫,使用者使用過程中所有量測到的經絡數據都會即時更新上傳,透過逐漸增加的資料,資料庫將能持續累積疾病模型數量,未來便能達到根據個別使用者身體數據預測疾病,並提供個別化的健康管理方案,選擇適切的理療、作息、飲食或是中藥作為調理。

使用經絡能量檢測儀時,根據 App 的指示,在身體 24 個穴位點蒐集生理數據,資訊經過加密並透過無線藍芽上傳到雲端數據庫進行分析,藉由經絡變化來判斷身體狀況。

這項檢測方式發源於日本中古義雄博士所發現的生物電子測量法(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ssessment),目前已累積大量患者使用經驗,來快速進行病患資料的比對。目前在台灣屬於第二級醫療器材,能協助醫師了解病患的身體狀態。除了提供身體狀態的初步資訊外,能量檢測也能作為醫療效果的判斷指標。

中醫AI大數據,中醫把脈新科技,數據佐證醫療效果經絡檢測數據化。

由於中醫用藥或治病和西醫最大的不同在於用藥是經常變換的。主要原因就是要依據當下病人身體的狀況來開立當下需要的藥物,解決當下的問題。

身體是活的,會不斷的變化。用藥就是要讓這種變化往好的方向調整,自然要不斷的換藥。同樣的經絡調理也是要依據身體的當下狀況,調理當下最需要調理的經絡。可以透過瞭解12大經絡失衡的部分針對每個失衡、亢奮、虛弱提供選擇做調理。(如下圖所示)

12大經絡辯證

透過經絡儀測量可以解讀出許多不同的資訊

經絡儀檢測是人人都能學會的檢測方法

「經絡能量檢測儀」,數據化呈現十二經絡能量、體能狀態及自律神經狀態。包含腦傷、癌症、失智症、失眠、焦慮……等病症或狀態,都能明顯透過能量檢測儀進行觀測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,健康可以分為三種狀態,分別是健康、生病及界於兩者之間的亞健康。

亞健康並沒有確切定義,但是在亞健康的狀態裡,任何症狀都可能是未來疾病的前兆。隨著近年預防醫學概念興起,大眾逐漸重視定期身體檢測,提到預防最常聽到的便是中醫的經絡診斷。

如何揪出問題根源呢?

經絡儀提供中醫傳統望聞問切之外,一個客觀的診斷工具,藉由精確的數值化檢測取樣,與簡潔易懂的圖文分析系統,使用者使用完之後會輸出一份報告,報告分析包括能量趨勢、經絡平衡圖、輸出報告等及相對應的建議處置等檢驗結果,即可清楚了解病患全身機能與經絡氣血的變化「新漢方科技」,全面導入科學應證整合,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、平板或電腦裝置輕鬆瀏覽,作為健康參考判斷。


經絡理論X疾病常模比對
再透過AI人工智慧運算,得到專屬每個人的評量表

從這個經絡檢測應用的實例,可以明白經絡檢測的目的在檢測當下經絡的平衡狀態。如果出現經絡失衡,透過檢測的結果,可以從中找出造成失衡的主要臟腑。隨後即能依據檢測結果,安排適當的調理方案,協助身體排除問題。進而達到經絡平衡的目標。

從12經絡失衡到五行調理的學習可前往 SIMA ACADEMY 中西醫漢方學院,針對“對中藥漢方五行感興趣但在說明似乎有困難”和“我想學習中醫藥與各樣病症但不能花時間”的人。對應五行狀態同時提供給「精準個人化漢方調理」整合建議。

現在新漢方智慧AI數據結合良導絡科技很進步,

能透過數字化健康管理並逐月追蹤,了解目前身體健康狀況,

進而尋求改善方法讓自己更健康。早期發現,即能早期治療調理。
媒體報導經絡檢測使用示範

【新漢方智慧醫學研究發展協會】宗旨:

以實現中醫「上醫治未病」之養身觀,融合中西方醫學,通過天然草本科學數據驗證,與兩岸四地產官學合作,建立數據化資料庫及辨證醫學,讓中醫走向世界,增進人類健康福祉為宗旨。

1.推動中醫智慧科學研究,將中醫現代科學數位化作為宗旨目標。

2.以漢方推廣暨諮詢平台教育市場,將中西醫整合之保健觀念導入居家生活。

3.舉辦學術交流活動(民眾講座、專業學術研討會等),舉辦公益性質活動以回饋社會。

4.建立中醫經絡大數據庫與應用配套保健解決方案,促進健康醫療互利互惠生態圈。

【文章】【新漢方名人堂:疫苗與免疫】

近來COVID-19新冠病毒肆虐,人心惶惶,常有人在問疫情到底何時才能得到控制?許多人提出要等到疫苗出來疫情才有辦法控制或結束,一旦疫苗研發成功,就可以阻止疫情的蔓延。其實這個想法不能算完全正確,因為疫苗除了不是萬能的外,還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反應。

    全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已經出現多種異變,甚至有案例是一個患者同時感染兩種新冠病毒。冰島deCODE基因公司執行長KáriStefánsson表示他們針對當地所有新冠肺炎確診病患進行研究,結果竟找出40種突變病毒,甚至還有一名患者體內,發現兩種新冠肺炎病毒,可能是全球首例「雙重感染者」,其中一種病毒,是已經出現變異的新冠病毒,且比原先的病毒更具有傳染性、致命力。

    目前全世界流行的新冠病毒有A、B、C三個變種,歐洲、美國和澳洲等東亞以外地區最常見的是A型和C型,B型則是在東亞最為常見。現在研發中的疫苗多屬於單價疫苗(Monovalent vaccine),例如中國大陸境內的的大多為B種,他們研發的疫苗以B型冠狀病毒為基準,對其他變異的A、C病毒是無效的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注射單價疫苗就很容易產生ADE效應。

ADE效應,Antibody-dependent enhancement,中文為「抗體依賴增強」效應,疫苗就是無毒的病毒,用來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,但是遇到產生變異的同源病毒時,免疫系統誤認為是與疫苗相同的病毒,而派出由疫苗產生的抗體與變異病毒廝殺,但病毒已經變異,所以抗體失效,導致整個人體免疫系統被攻破,新的變異病毒便很快感染整個人體,而ADE效應下免疫系統的反應劇烈,反而造成體內毒素增加,反而比沒有抗體的人來的嚴重且致死率更高,這可能也是為何很多人進急診室時沒事,但短時間內突然病情快速的惡化,甚至要用到呼吸器或變多重器官衰竭。所以不要以為得過新冠肺炎就沒事了,其實如果再次感染,有可能會更嚴重。

當然科學家也在研發疫苗時會將ADE效應納入考量加以避免,但畢竟完全倚賴疫苗是治標不治本。唯有將自身免疫系統加強,並將身體各臟器功能提升,才能提升整體免疫力。中醫早在「黃帝內經」中就告訴我們「正氣內存,邪不可干」、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也就是透過養生,提升「正氣」(免疫力),那一切的外邪(細菌或病毒)便不能侵犯我們。反之若是一個人氣虛體弱,免疫力低下,那病邪(病毒、細菌)便易侵犯個體。

人在壓力下,免疫力也是會降低,因此除了「身」,「心」的健康也很重要。心能影響身,身也能影響心,如同陰陽相互影響一般。因此我們要懂得如何適當紓解壓力,搭配運動、日常生活規律,注意飲食及運動,甚至可以搭配中醫藥或漢方保健食品,提升整體免疫力,才能有效抵抗外來病毒或細菌侵入。

我祖父 陳立夫先生健康的活到102歲高壽,他的養生口訣供各位參考: